文化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態與歷史知識,學習、研究、考察、欣賞特定文化景觀,促進區域文化特色保護和區域文明程度提高,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終使旅游者獲得文化教育的一種專門層次的旅游活動。
文化生態旅游是集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于一體的新型旅游模式。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主旨是在不人為改變生態系統的前提下,讓旅游者充分體驗自然景觀并感受地方文化,確保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態與歷史知識,學習、研究、考察、欣賞特定文化景觀,促進區域文化特色保護和區域文明程度提高,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終使旅游者獲得文化教育的一種專門層次的旅游活動。
我國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生態旅游文化內涵不夠,旅游產品文化元素較少,與文化脫節現象還是比較嚴重。一些優質旅游資源尚未開發,現有景區開發層次低,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優勢不明顯,特色不突出,服務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游覽環境不夠優美,品質普遍不夠高,缺乏把文化遺產、文化現象等轉化為游客喜聞樂見、愿意體驗的“活”的產品的創意,發展后勁不足,在生態資源嵌入文化特色、轉化成文化產品從而獲得綜合效益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首先,增強推進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的主動性自覺性。牢固樹立“文化搭臺、生態牽手、旅游唱戲”的理念。推動文化、生態與旅游的深融合、真融合,聚焦文化中心建設,在頂層設計上融起來;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高質量發展上融起來;聚焦文化、生態與旅游產品創新,在品牌塑造上融起來;聚焦構建融合發展機制,在形成合力上融起來。進一步強化文化、生態與旅游一體化發展理念,不斷拓展文化、生態與旅游相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在組織結構、管理體制、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上形成一體化,在理念、載體、市場等方面實現共享融通,在基礎資源、生產要素、產業鏈各個環節實現有效融合,要將文化、生態元素融入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用獨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審美詮釋旅游,促進其內涵和創意提升;借助旅游產業載體保護、傳承和傳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
要增強推進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的主動性自覺性,必須注意為當地提供可選擇的收入機會。如果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業不能為當地帶來好處,旅游收入全被外來者所獲取的話,將產生兩大后果:一是沒有經濟收益,則當地居民自覺保護和發展當地獨特文化缺乏外部激勵;二是本地的獨特文化成為外來者賺錢的工具,將挫傷當地居民的自尊心,從而損害保護和發展當地獨特文化的內驅力。文化生態旅游是一個旅游經營者、游客和當地居民共同參與、互動共贏的過程,它既需要生態化的文化旅游產品,也需要生態化的文化旅游行為——生態化保護。旅游產品的首要功能是供游客欣賞,給游客帶來純粹文化之美,旅游經營者需要保護好旅游產品所負載的原生態文化之美。游客在欣賞和享受的同時,需要與旅游經營者一起共同維護文化生態的完整與良好。旅游者應該保持對異地文化的尊重,承認文化差異,接受并認可異地文化的存在,不對文化景觀進行破壞和損毀。旅游經營者也應適當地順應旅游者的偏好,把歷史文化、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宗教文化等地域文化生態精華納入可參與的旅游活動中來,讓游客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認同,在認同中保護。當地居民要盡到東道主的責任,主要參與到文化生態旅游的開發中,以主人姿態參與到旅游產品的開發環節,主動保護地域原生態文化,在延續與促進歷史文脈、區域文化的文化利益與生態文化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中把握住平衡點。
其次,謀求多元化發展。在共享經濟的時代,文化和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需要跨界融合,共榮同贏。跨界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的產業或增長點的動態過程。推動文化生態旅游產業的跨界融合,就是要以“文化+”“生態旅游+”和“+生態旅游”“+文化”助推文化生態旅游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從而衍生新業態,拓寬產業面,拉長產業鏈,構建現代文旅產業體系,謀求多元化發展。要在大力促進“文化+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加強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旅游結構調整和要素配置優化,推動產業向價值鏈的高端發展。推進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創意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推動工業旅游、體育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游等“旅游+”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體驗性、參與性、交互性的文化生態旅游新興業態,形成旅游與體育、娛樂、康復、餐飲、文化、傳媒等融合的產業體系。通過跨界融合促進文化生態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
創意是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最核心、最基礎的要素,文創企業則是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最鮮活、最中堅的力量,它能創造性地對既有文化資源進行創新開發和突破發展,將文化創意與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將沉寂的歷史文化內涵轉變為鮮活的文化旅游產品,活化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文化旅游業態。在旅游景區打造高品質的文創產品。對傳統工藝產品進行旅游紀念品開發。打造一批優秀傳統民俗和知名度高的民俗節慶系列產品,提高文化旅游知名度。
再次,運用科技手段豐富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的產品和服務。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文化生態旅游加大了與技術融合的力度和強度,豐富了文化生態旅游產業的新內涵,給人們帶來了新的體驗和感受。伴隨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虛擬旅游景點和景觀的出現,大大提升了旅游項目的科技含量,豐富了游客體驗,提高了產品吸引力。要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科技裝備,提高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要充分運用現代高新科技,創新文化生態旅游形式,提升旅游產品創意,打造讓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態旅游新產品和新業態。
加強旅游信息化和大數據平臺建設。涉旅場所實現免費wifi、通信信號、視頻監控全覆蓋,主要旅游消費場所實現在線預訂、網上支付,主要旅游區實現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實時信息推送,開發建設咨詢、導覽、導游、導購、導航和分享評價等智能化旅游服務系統。通過服務智能化,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
重點是促進景區景點從門票經濟向以ip開發為核心的綜合收益轉型。借助短視頻等新型傳播平臺豐富文旅營銷渠道,加強與短視頻龍頭企業項目合作,推出抖音民宿季,開展民宿專項活動;利用短視頻發布平臺,構建文化生態旅游品牌體系,開展“抖音美好打卡地”活動。比如,重慶市在全國十大旅游城市中名列前茅,游客人數連年上漲,原因是重慶市利用豐富的新媒體手段宣傳到位,吸引了大量的年輕游客,網紅景點的吸收力非比尋常。解放碑、朝天門、洪崖洞、觀音橋、南濱路、江北嘴等熱門景點一天涌入40萬人之多……重慶成了網紅旅游打卡必到之地。
最后,廣泛開展文化生態旅游認證及生態環境教育。積極學習國外的經驗,研究制定相應的自然與旅游認定計劃,統一設置認證的相關條件和規范指標,實行嚴格的操作程序,凡是認證合格的產品可以使用統一的標識,引導旅游企業創建文化生態旅游品牌,讓旅游者享受原生態的旅游體驗。從政府、學校、媒體、經營管理者和社區居民這幾個層面入手,進行自然觀察、民族文化體驗、環境解說系統多樣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做到環境教育媒介多元化、形式活態化、管理規范化,達到培養生態文明意識,真正實現生態旅游的環境教育功能的目的,推動文化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