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過后,神農架林區靜謐而幽深。
時值旅游淡季,游客不多。木魚鎮青天袍村47歲的民宿老板楊明華也得了空,陪游客一起欣賞美景。
青天袍村地形狹長,是木魚鎮通往最高峰神農頂和高山濕地大九湖的必經之路。這里風光綺麗,每當雨至,峽谷山溪,潺潺奔流,美若仙境,成為游客“打卡”勝地之一。“以前,我們這兒的人都害怕雨天。沒想到,如今,倒成了特色……”楊明華有些感慨,思緒也飄回到30年前。
水土流失成為往事
上世紀90年代以前,青天袍村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山區村。山多地少,為了生存,人們只能毀林種地,種苞谷、洋芋、紅薯。砍樹販木頭、打獵賣野味,在當時都是常事。
山區村可用于耕作的一般是坡耕地,效益低,還跑水跑肥。一到下雨,任由泥沙橫沖直流,毫無遮擋能力。坡耕地開墾得越多,水土流失就越嚴重,加劇自然災害發生和生態環境惡化。
楊明華的記憶中,夏天的雨最野,一下就是大半天。雨停后,山上、河里、路上都看得到污水和泥沙,臟亂不堪。
1982年,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獲批成立。村民生產生活發生了改變。樹不能伐,獵不準打,藥不能采,礦不能開。遇到野豬、黑熊等“不速之客”造訪,也不能隨意捕殺。“不能砍樹,種苞谷、洋芋效益又不高,還有野獸來地里搞破壞,大家只能去外頭想出路了。”楊明華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開始外出打工,留守村民也找機會就近打短工。
但水土流失的陰影,依然籠罩著這個村莊。
被開墾過的坡耕地,如同傷疤,一到雨天,就原形畢露,給村民雨天出行、勞作帶來極大不便,更給保護區生態環境帶來較大隱患。
轉機出現。2000年,神農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實行生態移民、退耕還林。
當地政府結合實際,引導村民退出坡耕地,重新種植經濟林和景觀林。
山林的傷疤漸漸愈合,村莊一天天潔凈起來。
楊明華介紹,青天袍村有種植茶葉的傳統,退耕還林以后,村民種茶的積極性更高,游客也愛買這里的茶葉。2015年,他向銀行貸款30萬元,將自家農房改建成農家樂,兩年就回了本,還清了貸款。如今,青天袍村90%以上村民都已返鄉開農家樂、辦民宿、賣土特產。成片的茶園疊翠流金,成為當地一道別致的風景。
2016年,神農架林區相繼入選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繼韓國濟州島之后全球第二個,中國第一個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人和生物圈保護區三大遺產名錄記錄在案的“三冠王”遺產地,保護力度持續加大。
社區共建共管守好生態
青天袍村是當地多年來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縮影。
生態環境要保護,老百姓也要致富。國內外已有實踐證明,在保護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分區管理,探索有效模式,對資源實行非消耗性和非損傷性利用,可有效解決保護和發展的難題。
神農架國家公園轄區內涉及5個鄉鎮的23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公園管理局通過與鄉鎮簽訂生態資源管護合作協議,實行社區共建共管,讓老百姓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贏。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社會事務工作科科長梅擁軍介紹,過去一些群眾為了賺錢,不惜破壞環境和資源。如今,該局根據區域特點,從旅游業、生態農業、本地中藥材業、本地珍稀苗木基地建設等方面,制定發展目標,投入幫扶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建設,助力逐步實現產業轉型。
木魚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旅游接待集散中心。坪阡鎮以大九湖生態搬遷移民為主,打造特色民宿古鎮建設,發展旅游產業。下谷鄉發揮中藥材、干果等特色產業優勢,通過培訓和以獎代補,推廣“農戶+基地+合作社”的產購銷模式,擴大產業規模。
生態保護與生產發展并舉,還要考慮農戶居住生活方式的轉變。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積極爭取專項資金,配合當地政府整合危房改造、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資金,指導轄區村莊創建美麗鄉村,實施鄉村庭院美化、亮化、綠化工程,提升道路、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對生態移民搬遷戶發放“以電代柴”補貼,推廣生態氣化爐,降低對薪材資源的消耗,極大改善了鄉村生態環境和發展條件。如今,每當夜幕來臨,成排的太陽能路燈已成為當地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再有野獸破壞農田,怎么辦?2018年,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投入51萬元保費資金,為轄區范圍內4個鄉鎮農戶種植的1.8萬余畝農作物實施獸災商業保險。2019年,商業保險實施力度繼續加大,還為近3000畝中藥材和近7000桶蜜蜂購買了野生動物侵食損害、自然災害商業保險,既保護了野生動物,又降低了農戶因嚴格保護造成野生動物增加帶來的種養風險。
據統計,神農架國家公園轄區內5個鄉鎮及3個重點幫扶貧困村開展社區共建、精準扶貧、生態補償等方面累計投入扶持資金超2000萬元。
村民化身“森林衛士”
政府大投入,百姓得實惠。
2012年,為保護大九湖濕地,400多戶1800多名土生土長在大九湖的老百姓,陸續搬遷到山下20公里外的坪阡鎮。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后,大九湖濕地公園實施封閉管理,景區內停止一切住宿、餐飲服務,禁止私家車進入。
村民覃萬梅告訴記者,拿到拆遷補償款后,她家在新址蓋起4層小樓開賓館,還租了三家臨街店面做餐飲,去年一家店的營業額就有300多萬元。“家門口有太陽能路燈,洗澡做飯用的是生態氣化爐,生活真的比過去好太多。”
保護生態,犧牲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獲得的將是長遠的優勢和價值。越來越多村民認識到了這一點。
2017年,神農架國家公園在木魚鎮老君山村發展優質苗木產業,計劃用2年時間,培育50萬到100萬株珍稀鄉土樹種,用于國家公園退化生境和歷史采伐跡地的植被恢復。村民通過共建苗圃和培育苗木兩種方式參與種植,有技術人員指導,管護期可享受補助。待樹苗長成以后,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以市場價格收購。
老君山村村民陸鈺萍家種了7畝楠木,這是一種名貴樹種,常有親戚跟她開玩笑:“你家種這么多,將來一定能發財!”這個樸實的農家婦女聽罷總是連連擺頭說:“這些樹可不能隨便賣,將來是用來保護生態的。”如今,老君山苗木產業基地已發展至100多畝,受益農戶116戶。
村民報名護林員同樣踴躍。2018年,神農架國家公園提供生態管護崗位940個,薪資標準為每人每年4800元,共投入薪資 資金450萬余元。2019年,提供生態管護崗位523個,投入資金250萬余元。
2018年5月,《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國家公園范圍內禁止一切狩獵捕撈活動,就連揭草皮撿鳥蛋也不準,堪稱最嚴格生態保護。
人們開始了新的生活,大自然也得以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