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處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夯實生態基底,既是中央交給重慶的一項歷史重任,也是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現實需求。
近年來,重慶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以改革思維做大增量、以嚴格制度管好存量、以“兩化”之路提升質量,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1%,比直轄初增長29個多百分點。一幅生態美、百姓富的秀美畫卷正在巴渝大地徐徐展開。
以改革思維做大增量,山坡披綠裝
今年1-4月,全市共完成各類營造林任務319.2萬畝,占年度計劃的49.9%。參與義務植樹616萬人次,栽植各類苗木3493萬株。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為何各區縣國土綠化仍舊取得如此成績?
“這與各區縣改變對國土綠化的認識密不可分。”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快重慶國土綠化步伐,2018年,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國土綠化提升行動,提出要在3年內營造林1700萬畝,力爭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左右。然而,隨著大面積荒山基本實現綠化,可用于大面積造林的土地開始變得“稀缺”起來,一些地方不愿把有限土地用于造林。
為有效統籌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提升各區縣國土綠化積極性,我市以改革的思維,在全國首創探索建立提高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依據森林法有關地方政府負責植樹造林并提高本轄區森林覆蓋率的規定,將森林覆蓋率作為約束性指標,對每個區縣進行統一考核,對完成森林覆蓋率盡責目標確有困難的,允許其向森林覆蓋率高出目標值的地區購買森林面積指標,用于本地區森林覆蓋率盡責目標值的計算。
2019年,部分缺林少綠區縣主動對接并通過向森林資源豐富區縣購買森林生態服務權來落實自身的國土綠化責任。江北區政府與酉陽縣政府、九龍坡區政府與城口縣政府、南岸區政府和重慶經開區管委會共同與巫溪縣政府等,先后簽訂了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共交易森林面積指標10萬畝,成交金額2.5億元。
在這一創新性機制的鞭策下,各區縣國土綠化積極性大增,主動挖掘造林綠化空間。位于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的渝北區就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實施“雙十萬”工程,即新建10萬畝經果林、10萬畝生態林,以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發展。今年,渝北區將全面完成20萬畝經果林和生態林的栽種。
2018年-2019年,全市累計完成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營造林任務114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1%,較1997年20.98%增長29個多百分點,其中長江兩岸生態屏障區森林覆蓋率超過51%。到2020年底,將全面完成國土綠化提升行動三年營造林1700萬畝的任務。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在繼續加快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的基礎上,針對長江及主要支流兩岸還存在的水土流失難治理、造林綠化質量不高、城鄉生態修復困難多、生態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問題,將盡快啟動實施長江“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
通過分類指導和優化空間布局等措施,實施高標準營造林,著力提升森林資源數量、質量和效益,加強生態保護,強化民生保障。力爭到2030年,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自然生態資源得到嚴格保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益林、護山、固土、涵水、攔污和維護生境等生態屏障綜合功能更加凸顯,逐步在重慶大江大河及兩岸形成“一江碧水、層林疊翠、四季花漾、瓜果飄香”的千里江山巴渝畫廊美景和綠色發展示范帶。
以嚴格制度管好存量,當好生態資源的守護者
隨著重慶生態建設步伐的大步向前,如何管好、保護好這些生態資源成為一道難題。為此,我市一方面劃定生態紅線,另一方面實施最為嚴格的制度,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破壞生態行為“零容忍”。
“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市創新性實施的‘林長制’,對統籌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最終實現生態改善、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1月,南岸區啟動林長制試點;2019年7月,在試點初步獲得成功的基礎上,我市將試點范圍擴展至全市15個區縣,覆蓋了主城“四山”以及三峽庫區和大巴山、七曜山、大婁山等生態敏感區,并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市、區、鎮、村四級林長體系。
在總林長部署下,6位市級林長靠前指揮,親自調度、親自巡林,做到“山林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責任有人擔”,層層落實各級林長4640人,其中主城區“四山”落實各級林長1420人。
林長制擴大試點時間不長,但就是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其作用卻日益顯現出來。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重慶市主城區“綠肺”,保護區外圍是風景名勝區,山下是重慶城區。“三區疊加”得天獨厚,但也帶來管理難題——私搭亂建、違規經營、部分原住民致富困難。
為此,我市啟動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在各級林長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多來,對核查出的340宗問題進行全面整改,整改完成率97.9%,累計拆違8萬多平方米;先行啟動對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原住居民實施生態搬遷試點,已搬遷442戶1144人,分別占總戶數的98%、總人數的98.5%;加大自然生態修復,保護區內區外、山上山下共實施生態修復面積57.7萬平方米,栽植各類花木近90萬株。
在三花石、黛湖、翠月湖等地可以看到,沿線住戶庭院門前新增了景觀石,與月季、海棠、南天竺等植物搭配造景,提高了景觀的品位。而這些還僅僅只是開始。目前,我市已經編制并上報了《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以“多規合一”的方式將把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保護生態保障民生并重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窗口。此外,按照“生態屏障路、產業提升路、景觀旅游路、消防救援路”的功能定位,正在推進距離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100余米的64.52公里生態環道建設等。
我市還按照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的要求,持續開展野生動物檢查執法。疫情期間,每天檢查調度各區縣執法巡查情況,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1萬余人次,檢查經營市場863個,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11328家(次),對捕獵、販賣、食用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形成了震懾。
我市也進一步嚴格了林地用途管制,強化林地分級和差別化管理,啟動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草原資源詳查等基礎性工作,為精準、高效管理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資源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大力加強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強聯防聯治和檢疫封鎖,去年10月以來推進松材線蟲病疫木除治“百日大行動”,涉及松林面積333萬畝,共除治疫點483個、清除疫木212萬株,堅決阻擊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擴散蔓延;積極完善森林草原火險預警響應機制,加強森林火災預防和森林消防隊伍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兩化”之路提升質量,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近年來,在加快國土綠化過程中,全市林業系統積極發揮林業在保護修復自然資源、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等工作中的生力軍作用,以“兩化”之路,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動生態旅游康養發展,讓綠水青山快速轉變為群眾眼中的金山銀山。
重慶山地丘陵多,經果林是各地群眾增收的重要門路之一。為幫助廣大農村農戶脫貧增收,2019年,市林業局組織開展了“千名專家進千村技術服務活動”,市、區縣林業局分別建立專家臺賬,1016名專家對接幫助到村,他們利用自己的特長,指導當地林業產業發展,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這些都是大家伙兒今后的‘搖錢樹’,可馬虎不得。”近段時間,在城口縣高觀鎮,成片的核桃樹規整地排列著,不少農戶在園中忙著打理核桃樹。
說起這片核桃林,村民們說都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市林科院高級工程師李秀珍。“要不是她選育出并推廣應用‘渝城1號’核桃良種,手把手地教我們修枝整形等豐產栽培技術,哪有現在這樣的好長勢。”一位村民說。
據統計,2019年,我市林業專家共進村幫扶2506場次,培訓林農5.1萬人,涌現出“枸杞書記”方文、“核桃媽媽”李秀珍、“貝母專家”彭銳、“肥料專家”馮大蘭、“油茶專家”婁利華、“油橄欖專家”朱恒星、“花椒專家”肖國林、“林下經濟專家”呂玉奎等一批長期扎根基層、深受林農喜愛的林業科技專家典型代表。
同時,市林業局積極推進林業生態扶貧。在2018年和2019年,傾斜安排33個有扶貧任務區縣林業生態工程計劃1191萬畝,占同期工程總量的98%;傾斜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和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共9.15億元,惠及林權權利人近300萬戶;在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積極發展花椒、筍竹、核桃等特色經濟林,新增近300萬畝;專項落實18個深度貧困鄉鎮林業項目221項次、補助資金2.82億元,其中支持集團扶貧的酉陽縣車田鄉林業扶持項目20多項次,落實資金3300多萬元。持續推進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崗位的選聘落實工作,2019年底全市生態護林員規模達1.9萬余人,實現人均年勞務收入5000元左右,為貧困地區加快脫貧步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而在我市城郊等一些區域,各地則通過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提升森林質量,美化、彩化森林景觀,不斷滿足群眾對生態產品和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助力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的發展。
位于巴南區豐盛鎮油房村的“彩色森林”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片面積約3500畝的彩色森林,通過改換樹種,引進種植了包括歐洲紅楓、日本紅楓等多種楓樹,以及金葉皂角、金葉水杉等60余種樹木,組成了兩條十里彩色森林長廊。同時,還有超過1000只動物在此生活,包括孔雀、鴯鹋寶寶、羊駝、駱駝、矮馬、小豬、梅花鹿、歐洲盤羊、大耳朵兔等動物,滿足了群眾近郊休閑游的需求。“五一”期間,就有上萬名游客前往游玩,成為主城近郊生態康養旅游的網紅打卡點之一。
類似這樣的好去處,在我市林區還比較多。據統計,全市以森林和濕地生態環境為背景的自然公園有111處,建成國家和市級生態康養示范基地25處、森林人家3400多家。2019年森林生態旅游康養超過1.2億人次,實現森林生態旅游康養綜合收入超過350億元,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董大法 劉微 陳詩媛 圖片除署名外由重慶市林業局提供)